第1章

━━━━━━━━━━━━━━━━━━━━━━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━━━━━━━━━━━━━━━━━━━━━━━━━━

新波斯人信札

——变革中的法观念

作者:梁治平、齐海滨等

致读者的信

大约半年前,由于一个ฐ偶然的机会,我参加了本书的写作。当时,只准备承担其中ณ的一小

部分,没想到,工作量越来越大,最后,整部书稿都交我作统一处理。现在,书๰稿处理完了,又想到一些事,似有必要向读者们作个交待。于是,就写了这封“信前”的“信”。

先是关于本书的书名。不用说,凡读过或听说过孟德斯鸠《波斯人信札》一书的人,都会知道本书๰书名的由á来。

《波斯人信札》出版于1721้年,可算是孟德斯鸠的成名之作。作者在本书中,以书信的形式,借两个波斯人之口,对当时的法国社会,作了细致的观察和出色的批判。这两点,也๣正是我们──本书๰的几个ฐ作者,在讨论中国的法观念问题时竭力想要做到เ的。有趣的是,孟德斯鸠当年乃是冒了两个波斯贵族๣的名,以东方人的眼光去品评法国。二百六十年后的今天,我们却是借助几位来自巴黎的青年的眼睛,从法观念角度对中国社ุ会作了一番认真的观察。本书所收的十一封信,就是出于“他们”之手。实际上,写《波斯人信札》的是个纯正的法国贵族๣,而参与本书๰写作的,却都是地道的普通中国青年。这实在是个耐人寻味的巧合。

孟德斯鸠安排两个波斯人出场,可能有增强戏剧性效果的考虑;但是主要的,恐怕还是为了要把一些法国人熟视无睹的现象背后掩藏着的问题๤以一种截然对立的鲜明形式提示出来,这,也是本书๰采用类似写法的考虑之ใ一。

总之,把本书定名为《新波斯人信札》,主ว要是出于上面两种考虑。至于书中讨论的问题,自然颇不相同。因为历史、社会和文化的背景完全不同。甚至同为书信体,形式也๣不尽相同。孟德斯ั鸠以故事、寓言等方式来述说他的思想,本书则是直截了当地议论。也许,这会使一些爱看故事的人大失所望,但这不是我们的过错。因为,本书๰是为ฦ那些愿意探究社会问题,勤于思考,勇于批判的人写的。

其次是关于本书๰的写作。

本书共收信札十一封,由五位作者分别写成。其中第八封信由石台风撰写,第十一封信由

贺卫方撰写,第一至第七封信由我写成。最后,由我对全书润色、加工,并加写每封信前的“引言”。

本书作者多人,行文风格各异,但是,我很高兴地现,大家的思路非常接近,所成各篇,正好相互补充。出于对各位作者的尊重,我尽可能地保持了原作的风格,但愿这不会造成阅读上的不便。

孟德斯鸠的《波斯ั人信札》一经问世,就颇为畅销。据说,当时的书贾见人就拉住说:“先生,我请求您,给我写一部《波斯人信札》吧”。本书名之为《新波斯ั人信札》,或难免有“续貂”之嫌。我们其实只是借其形式,取其精神,以抒浅见。倘遇苛责者,那也没有办法,谁让我们当初竟冒冒失失地选了这样一个书名呢?还是借孟氏的话来宽慰自己吧:“如果书๰是好的,人们一定会去读它;如果书不好,那ว么人们读与不读,我更不必计较了。”

梁治平

1้986年12月8๖日凌晨写于北京西郊

1987年3月2日改定

第一封信

一个ฐ来自巴黎的年轻人,向朋友谈起他对中国的一般印象:中国,“你可以叫她做古老的

新国家,也可以名之ใ为年轻的老国家。在这里,死去的总要纠缠住活着的,活着的从未能ม摆脱๳掉死去的。……我现在才开始明白,为什么中国人对所谓传统文化表现出如此持久和执着的热情。”

亲爱的比尔:来到中国快一年了,可当你问起我对中ณ国的印象时,又感到有些茫然。这一年中间,我到เ过许多地方แ,同各式各样的人接触、交谈,也有过不少有趣的朋友。虽

然,他们谁也不能ม告诉我,中国究竟是个什么样的国家,但从他们那里,我却非常真切地感到

了些什么。这些感觉是那么深刻、鲜明,它对我的影响,恐怕出了你的想象。所以,在这封信里,我希望能把这些直觉式的印象整理,归纳,变成你可以理解的东西,否则,对我下面要跟你谈的一切,你可能会觉得突兀,难以接受了。

怎么描述好呢?总之,这是个奇特的国家,既ຂ古老,又年轻;既保守,又激进。这一面是颓废的享乐之ใ风和卑琐的利己主义,那ว一面却是昂扬的精神追求和高尚的理想主义。中国人惯以冷静的理智态度处事,讲求实效,但从未根除不切实际的空幻乃至荒唐的念头。他们注重高度一元化的秩序,同时却容忍了巨เ大的混乱ກ。在这里,你处处可以见到旧传统的痕迹,但又时

时能ม够感觉到新生命的活力。矛盾无຀所不有。在大都市街头拥挤的人群里,在市๦民们和善的微

笑后面,在西北部农民沉默的神情下,在学术沙龙热烈的论辩之中,只要你注意观察,都会看到它,感觉到它。这就是今天的中国。你可以叫她做古老的新国家,也可以称年轻的老国家。不管怎么说,她就是这样一个奇特的国家,在这里,死去的总要纠缠住活着的,活着的从未能摆脱掉死去的。我这种说法,想必不至使你完全不知所云。因为任何一个国家都有自己固有的传统,没有传统,文明便不可能延续、成长。对我们来说,没有亚里士多德,没有托马斯?阿奎那,便没有康德和黑格尔;没有罗马法,便没有《拿破仑法典》和《德国民法典》。现实原是在传统的怀抱中成长起来的。你当然也可以这样来理解中国,不过,有两个问题你必须注意。第一,中国文化是老人文化,是祖先崇拜的文化。它的特点是向后看。中国历代统治者和读书๰人在中国历史中,这两种人有十分密切的关系都服膺于孔、孟的学说。而孔、孟等人又是以更早的圣贤为楷模的。实际上,中国文化的基本性格,早在孔、孟之ใ前更为久ื远的年代里就大体形成了,孔、孟不过是把更早的历史实践提高到เ理论的层次,把它系统化,哲学化罢了。中华文明,上下五千年,它的许多重要传统一脉相承,并无຀根本的改变。而且,它具有很强的韧性,善于吸收,实则是同化各种异己的文化因素。这种特点恐怕正是近代中ณ国人变传统文化为历史包袱的内在原因。它对中国文化的展实际并无益处。第二,至少到近代以后,传统之于中国人,与传统对我们,有着很不相同的意义แ。这是因为,两种传统的历史命运完全不同,它在生活中的地位和表现也๣很不相同。在我们那ว里,对传统的继承的吸收是成功的,比如个人主ว义和法律观,都是从过去承受下来的,它们已经完全融入到现今的生活里去,几乎是不露痕迹的。除了作学术研究,我们便很少想到把传统与现实分开来看。中ณ国人则不然。近代中国文化充满了矛盾,他们有许多传统不适应世界的变化。他们不能不借鉴我们的文化,同时又无法同化它,他们必须抛弃一些旧传统,实际又没办到,先是不愿意。经历着这样一种矛盾的中ณ国人,对于文化传统的感情是复杂的,态度是敏感的。这个问题我在下面还要提到เ。

对一个ฐ地道的欧洲人来说,不但中国的过去是个谜,现在的中国人也有不易理解的一面。

为了认识和理解他们,我作了很大的努力,经历了思想和感情的转变,当我觉得比较能理解他们的时候,我现,我也颇็有些中国化了。这就是为ฦ什么我要提出上面两ä个问题请你注意。

现下的中国有两个词颇为流行:一个是“文化”,一个是“传统”。可是他们所说的“文化”是一个非常含混的概念。我经常听到人们起劲地谈论“文化”,末了,却不知所指的究竟是什么。老实说,我对这种探讨的效果是颇感怀疑ທ的。中国人一向是聪明的,但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我们却不大习惯。他们似乎不喜欢分析和描述事物,却偏爱形容词,并且经常用来作直观式的概括,因此是很难把握的。据说,中国古典式文学批评论着都是如此。据一位文学方面的行家朋友说,近代以前,中国历史上从未有过西方แ式的文学理论书。因为严格说来,中国古代的文学批评论着是只有品味而无理论的。从这里,可以见出中国人的思维特点:他们长于综合,短于分析;注重整体,忽略部分;博大而不精深,含混而欠精确。唯一的例外大概是考据学。这种学问在清代极盛,它固然除去了空疏,但是也并未中总结出一套精确的术语、概念,更没有一种能够普遍适用的推理方แ法或理论框架。所以,运用含混的概念做直观式概ฐ括的作法直到เ今天还很流行,对于这种学术研究的方式,有人戏称为“朦胧诗”,看来是有道理的。总之ใ,这是中ณ国的一项“传统”,一些传统的批判者似乎也未摆脱这种思维定势的影响。现在一般人谈论“文化”便是如此。

“传统”这个词也同样含混,但与“文化”一词不同。大家谈论文化,尽管理解各有不同,却都肯定文化的重要,认为有必要把它说清楚。至于“传统”,人们在提到它时,大多含有某种判断,带有几分好恶,似乎这“传统”要么เ是敌人,要么是朋友,二者必居其一。人们常常

为ฦ之生争论。这些争论,不仅是概念上的,也是感情上的。这也难怪。传统之ใ于中国人,并

非死了的过去,而是活着的现在。人们天天可以触摸到它,感觉到它。或褒或贬,或扬或抑,只是因为观察者的立场和涉足领ๆ域有所不同而已。它的存在,它对于现实生活的深刻影响,则是确凿无疑ທ的。

说到传统,就不能ม不提历史,不懂得传统,你就没法正确认识中ณ国,而不清楚她的历史,你就弄不懂传统。传统并不就是历史,它只是历史地形成的。如果把它看成是浓缩了的历史,活着的历史,也许更恰当一些。

中国的历史确实让人着迷,因为ฦ它本身就是一个没有揭开的谜。它没有欧几里德几何学,但有许多惊人的科学明;它不讲焦点透视和黄金分割律,却有无数足以流传千古的真正的艺术杰作;它不曾信奉过上帝,但有着千百年一脉ำ相承、深入人心的道德观念。甚至在这个国家里,事事都要受道德的支配,没有什么问题不可以翻译成“善”与“恶”的语言,也๣几科没有什么冲突不可以借道德手段加以解决。在这里,道德不仅是个人的,而且是官方的,某些道德戒律,要靠政府官吏和国家法律来执行。这与我们的传统道德观显然大不相同。如何评价中国古代传统,这是另一个问题,但只要我们不是狭隘的欧洲中心论者,对于中国古代传统的独特价值便不能一笔抹煞。

在我们这个相对论时代,讨论价值问题大概最难取得一致的意见。就是中ณ国人自己้,对全心全意的传统文化也๣从来没有完全一致的看法和态度。

按照文化类型学的分类标准,中国应该被归入哪一类,这是学者们应予回答的问题。我所

能确认的是:中国历史的展大大不同于欧洲,因而不能仅仅以我们西方人习๤用的标准来批判

中国文化。这种价值的相对性产生于文化类型的不同。本来,如果没有十六世纪以后世界史的形成和展,东、西方的不同类型文化会循着各自的途径展,永远不会相交,更不会生严重冲突。不幸,世界史一旦形成,所有类型的文化就都融汇到一起了:印地安的,非洲土着的,中国的,印度的等等。自然,这个潮流的主要部分是近代突然崛起的西方แ基督教文明。现代化进程从这里开始,统一的世界ศ历史也由此形成。这样一来,世界史也๣好,现代化也๣好,都不能不带有西方แ文明的色彩。正是由于这个缘故,所有东方民族同时都面临ภ一个极为深刻的矛盾:文化的冲突。对于欧洲以外的民族来说,纳入到世界历史的进程并非出于本意,它们是被迫的,不情愿的;它们对这场历史巨เ变完全缺乏็准备。更重要的是,代表西方文化的那些价值,大不同于它们固有价值观,甚至是针锋相对,截然矛盾的。可是现在这些令他们生厌的价值观连同现代化的目标一起被强加于它们。接受这个挑战,意味着要改变甚至放弃自己的固有传统,转而采用某些完全陌生的制度、思想和观念。这个转变自然痛苦异常。

一部中国近代百年史就是在这种痛苦中挣扎写成的。本世纪初,中国在输入西方的技术之ใ后,开始输入西方แ的思想和制度,制定西方式的法律,

甚至进行西方式的革命。这可以说是中国人进行现代化的尝试。这个ฐ尝试有一部分是成功了,

有一部分还在探索中ณ。成功主要表现在政治革命方แ面。然而,问题一涉แ及制度后面的思想方式、价值观念等等文化传习,就不那么简单了。文化的差异巨เ大而深刻。它可以支配人的行为乃至全部的社会生活,却不为人所知,它的根基深埋入民族๣无຀意识的最底层,极难改变,至少,比社会制度一类表层的东西,要隐秘、稳定得多。更何况,中国人一向自以为是,事事都要用祖๢先传下来的那ว套道德来衡量。虽然,它在事实面前๩也要低头,承认西洋人的枪炮厉害,物质文

明达,可是最终,总有一条要牢牢抓住,那就是中国人的道德“天下第一”。用一些“新า儒”

的话说,西方有物质文明,中国有精神文明,未来的世界大势,就是这两种文明的完美结合。中国人的这份自信,大概与它早ຉ期的辉煌历史有关欧洲中心论不也是成功的副产品吗?。不过,历史毕竟是历史,现在的人不能靠古人吃饭。过去是天下第一,不能保证现在也能够跻身于先进之列,落后了就要承认落后,然后奋起直追,否则,怕是连生存下去也๣很难。在这个问题๤上,中国人那不可救药的自大心理真是让人吃惊。因为直到现在还有以中国精神拯救世界的主张,殊不知就是因为这类人太多了,中ณ国人在向现代化目标行进时,才总显得步履维艰。总之,本世纪以来,中国人始终面临着一种摆脱不了的矛盾。固有的与外来的,传统的与现代的,过去的与未来的,老是纠缠在一起。这也许可以说明,为ฦ什么一百多年来,所谓文化论战在中国总是生生不息。他们总是不断反省自己้继受的文化,热衷于研究各种文化的不同,当然先是比较中、西方文化的异同。不过,我也注意到,并不是所有的讨论者都能把中国历史放到世界历史进程中去观察和估量,并且提出现代化问题作为ฦ基本的参照系。他们中间有许多人总是喜欢一般地谈论“文化”问题,使用一些含混的词句和玄而又玄的概念,让你弄不清他究竟说了些什么和究竟想要说明什么เ。这种毛病在一些传统的批判者与反对者身上也并非罕见。

这种现象的形成除了传统本身的因素外,可能ม还有现实的原因。有人用本世纪初新文化运动的经验作例证来说明他们的观点。他们认为,早期文化讨论者如严复、李大钊、陈独秀等人都不只限于抽象地谈论文化,而是把触角同时深入到政治、经济、法律、伦理、宗教、社ุ会等各个领ๆ域。虽然,他们也๣受到当时历史条件的限制,但毕竟做了些扎实的工作,至今也还有其价值。相反,今天许多文化讨论者只是笼而统之地谈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、特点,比起半个世纪以前,或许变得全面些,辩证些,因此也温和一些,稳妥些,但实际并未有所深入。特别ี是因为,大家很少注意对传统文化基本构成部分的具体剖析,对一些与民族命运直接相关的领

域和问题更少涉及。这一点,比过去是一个ฐ退步。其中的原因是复杂的,也很有趣,可惜不能ม

在这里展开来谈。

我要告诉你的是,有几位年轻的中国朋友,最近提出了一个很有创见的研究计划,准备就一系列相互对立的具体命题展开分析。比如,他们认为,西方人讲权利,中ณ国人则崇尚权力;西方人重平等,中国人习于等差;西方人按契约办事,中国人则服膺权威แ;西方文化强调个ฐ人价值,中国传统只讲集体而无视个人;西方人以公民立国,中国人则只知有群众而绝无公民意识;西方人尊崇法律,中国人则事事以道德为归依,等等。这些对立的命题在现实中不一定都象理论上那样纯粹,但大体上可以用来说明中、西方文化的基本特点。这些特点不仅植根于它们各自的哲学中,同时也表现在普通人的日຅常生活态度和各种具体制ๆ度中。所以这些年轻的中国学者立志要对中国传统文化作社会学的、法律学的、政治学的以及伦理学的研究。他们认为,没有这类具体而扎实的研究,只是一味论证中国传统文化的一般原则、精神๰,不过是徒劳无益的学术游戏,不可能结出丰硕的果实。他们甚至认为ฦ,时下的文化讨论不仅在这些方面几乎是空白,比五十年前๩是个退步,即便在讨论一般所谓传统文化的原则、精神方面,比前也无຀甚进步可言无非是占了时间上的优势罢了。

这个结论中一般中国人看来大概过于偏激中ณ国人喜欢四平八稳,总是强调“全面”,我倒很赞赏这种鲜明的态度,特别是他们要把传统文化作社会学剖析的努力。实际上,如果不这么เ做,这场“戏”恐怕就该收场了。因为实在没有内容,也没有必要再“演”下去了。

上面讲了这么เ多有关中国近代史和目前学术思潮的问题,你也๣许看得不耐烦了,不过,这些并非题外的话。因为我对中ณ国的看法,离不开我对中国历史的了解,也๣离不开这一年来我接

触到เ的中国学术潮流和那些活跃于其中的年轻学者们,正是他们启示我从一个新的角度来认识

中国,这就是:利用我在巴黎大学受过的法律史教育和相关的知识与方法,从一个具体领ๆ域─